發布時間:2015-05-20 15:02:00 閱讀次數:1532
在過去的2014年里,停車場車牌識別行業經歷了由探索階段向實踐階段轉型,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該領域的發展應用中。新的一年,停車場車牌識別行業又會面臨哪些發展變化呢,下面由小編來一一給您解析。
2015年是智能交通行業“一二五”發展規劃中的最后一年,也是尤為關鍵的一年。而停車場車牌識別作為城市靜態交通領域里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在朝著越來越智能化的趨勢發展。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不斷提高,停車場車牌識別系統被越來越多的物業管理公司所使用。根據中國出入口控制與管理系統細分市場研究分析報告,2014年我國停車場市場需求已超過37億元。
停車場一卡通受到沖擊
近幾年,停車場車牌識別逐漸發展成熟,對傳統的停車場一卡通系統形成巨大的沖擊。相對一卡通,車牌識別有著明顯的優勢:
首先,一卡通管理系統的卡片成本太高,2014年國內汽車銷量已超過2300萬量,每一輛汽車都有可能配置到至少一張卡片,以一張卡片成本5元計算,那么純卡片成本就超過上億元??ㄆ瑏G失似乎成了家常便飯,物業、工程商、廠家都在為這種事情不停地售后維護。特別是物業管理者,需要不停地注冊、注銷、換卡等,耽誤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成本。免卡的車牌識別系統優勢不言而喻。
其次,當計算機無法啟動或斷網的情況下,一體化攝像機車牌識別系統依舊可以為固定車輛的進出保駕護航。目前許多廠家都把這種智能化判定系統前置到攝像機中,以防止后端計算機或服務器出現問題。
再次,車牌識別的管理系統還給車主帶來極大的便利。固定車輛可以無障礙通行,臨時車輛可以快速通過不停車,省去了人員溝通的麻煩。小區、停車場應用車牌識別系統,正如高速公路收費站一樣,將大型項目轉移到民用社區中來。
相信,2015年停車場車牌識別會進一步加劇傳統一卡通管理系統的行業洗牌,也會在市場上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
軟識別將被一體機取代
2014年很多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高清車牌識別一體機,從市場的反響情況看,一體機完全取代車牌識別的軟件識別產品將是未來一大趨勢。
這里拿市面上比較暢銷的火眼臻睛車牌識別一體機來說,其獨家集車牌識別、攝像、前端儲存、補光等一體,采用高清寬動態CMOS和TIDSP,峰值計算能力高達6.4Ghz?;谲嚺谱詣悠毓饪刂扑惴?,識別率較軟件識別有了顯著提升。
火眼臻睛車牌識別一體機同時具有識別性能高、結構緊湊、環境適應能力強、安裝維護簡單等特點,在發生網絡故障和收費系統故障的時候也能保證正常的進出口管理功能。從去年8月這家公司推出車牌識別一體機產品后的持續熱銷,可見其市場受歡迎程度。據悉,今年火眼臻睛車牌識別還會對旗下產品不斷升級優化,力爭做到更極致的用戶體驗。
而在可靠性及穩定性上,車牌識別一體機的專用識別器采用TI公司的高速DSP,雙CPU控制,確保系統可靠性和穩定性,無故障運行時間大于30000小時;而軟識別容易頻繁出現死機等情況,需經常重新啟動電腦,造成間斷性系統癱瘓。在環境適應性上,一體機能在夜晚、陰天、雨天等各種光照條件下正常工作;軟識別在上述條件下,甚至一天的不同時間內,識別準確率起伏都很大。
車位引導與反向尋車
2014年,車位引導與反向尋車技術日漸成熟,在智能停車場中已得到廣泛應用,而車牌識別功能在其中便已起到重要作用。
全視頻車位引導系統是通過在停車場的停車位上前方安裝智能車位視頻檢測終端,對車位的視頻信息進行實時處理,檢測車位狀態。智能車位視頻檢測終端在檢測到車輛時,自動識別車牌號碼,將車位占用狀態直接傳輸給車位引導屏,用于向車主發布引導指示,同時,將車牌號碼及車位圖像傳輸到數據服務器進行儲存,并應用于反向尋車。
當車主在反向尋車終端輸入自己汽車的車牌號碼時,反向尋車終端自動調取服務器數據,繪制車主當前位置到愛車所在位置的最優電子地圖。車主根據系統提供的電子地圖,按圖索驥,找到愛車所停放的位置。
盡管目前車位引導較多的仍使用超聲波檢測技術,但未來車牌識別大規模應用于車位引導及反向尋車中將會是一大趨勢。
停車場云整合時代來臨
云數據的概念幾年前就已有人提出,但在應用中一直還存在些問題。而隨著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停車場云端數據整合的時代已經來臨,這里車牌識別扮演著重要角色。
所謂“云停車場”,即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管理位于不同位置的停車場,并將分散的數據進行集中,實現停車場的遠程在線管理,實現無處不在的停車導航、車位預定、錯時停車、在線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車服務和管理水平。
車牌識別系統通過云平臺,在計算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把對圖像的處理計算量分布到更多的服務器上來進行處理,而終端只需要完成圖像的采集即可,大大節省識別所耗用的時間。同時,基于云計算技術的車牌識別系統還具有數據共享、跨平臺、可擴展、低成本的優點,為云停車場的數據整合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由此可見,2015年停車場車牌識別行業仍充滿著機遇和挑戰,也會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只有不斷的技術升級、產品優化、服務完善,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